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简称“语范”,该组织于2004年2月13日成立,最近“语范”于8月26日晚上8时正假吉隆坡安邦路大同皇朝酒家举办“铿锵之夜——华语正音先驱联谊晚宴”,“语范”感谢当晚80多名为推动华语正音的努力和广播业做出贡献的人士,聚集国内外的前本土播音人。
铿锵之夜表扬大会改为联谊晚会,只为了不得失任何人,也不让人留下话柄。据知,大会把表扬奖状换成感谢状,我看着一大串长长又熟悉的名字,受表扬的语音工作者有人当之无愧,有的却受之有愧,有位播音前辈在面子书跟我说她领取了感谢状后,更督促自己要继续学习,坚持传承下去。她说对她而言那並不是表扬那么简单,它肩负着一个使命一种传承,她叹息现在大马越來越多人抗拒说标准的华语。如今4家中文电台,再也不能让正音之声继续铿锵下去了,不是吗?
大马中文广播事业虽是百花齐放,却不是良性竞争蓬勃发展,语音前辈自50年以来奠下基礎,但是现世代的DJ操出一口口走腔的语音或参杂语言的口吻,让马来西亚广播发展史上留下污点。90年代出现一批有理想的广播人,积极推动正确语音,好多熟悉的声音和许多电台节目曾几何时陪伴着大家成长。丽的呼声的确是大马中文广播历史上最闪亮最耀眼最辉煌的“台名”,可惜如今再也没有让人心醉的广播电台或是时光电台还是经典电台可以聆听。请问目前还有哪位主持人的声音从大气电波传出来的一字一句是异常铿锵有力呢?除了“勤意咖啡馆”的主持人。
您对以前的广播电台知多少?从网上的资料显示,电台成立之初,总部设在新加坡。吉隆坡分台,设有英巫华印度语小组,说不上规模。50年代,为配合当时紧急状态,分台增加广播时间,加聘广播员,开始略具规模。 由于广播电台乃以“声”作为传播,对语音有一定的要求。在征聘条件中,除了基本学术资格外,尚需通过语音测验;一般上,另要应试者成绩不太差,也会被录取,然后在试用期间,接受电台语音导师的培训。只有在导师经过测验认可后,才开始在麦克风前“开腔”。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尚未独立,华文教育尚处起步阶段,那时就有一批人士通过空气中传播的声音进行着华语的非正规教育工作,撒下了后来让华语茁壮生长在国土上的基础;他们就是早期在国家电台电视台华语广播组(翡翠台)工作人员。广播界前辈黄兼博女士在其专栏写了一篇“铿锵之夜”,还刊登1960年代国家电台新闻播报室的图片。
“铿锵”是什么意思?从google资料显示,铿锵的注解是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诗词文曲声调响亮,节奏明快。人声洪亮,深沉坚定。铿锵其鸣,声如钟磬。语言高朗,占对铿锵,健于饮啖。执卷哦诗,音节铿锵。
请您仔细的看105名受表扬的语音工作者名单,这批声音都是大家以前看电视听电台所熟悉的播音员,有来自教育界、广播界、演艺界等。资深演员,电台前总监,电台播音员,电视新闻播报员,声音演员等,许多已年事高,有者则病逝已故。“铿锵之夜——华语正音先驱联谊晚宴”是对曾经参与正音行列者给予肯定,传扬思源美德,也尊重历史。身为教员、播音员、综艺界表演者,先决条件是语音发音标准与掌握好词句规范是必要的。
梁鼎新(已故)、黄兼博、潘德南、杨欣儒、林永茂(已故)、彭质斐、郑清强、陈宝武、伍显川(已故)、李健成、黄情茂、陈碧燕、邱海洋(已故)、李聪仁、卢锦桂、谭国庆、黄河(已故)、陈颂、庄良海、陈丽君、陈迹(已故)、陈绍和、谭国庆、王宝英、吕海权(已故)、陈江泉、黄华敏、宋美兰、谢庆诗(已故)、胡福金、洪昭冰、陈丽珠、曾金兰(已故)、熊瑜华、李志雄、蔡正春、杨紫宣(已故)、黄汀湘、陈玉婵、陈碧燕、杨德茂(已故)、梁志成、彭文良、曾金珠、李炯章(已故)、彭宗茗、龙历文、李进文、沈良耀(已故)、卢国兴、罗荣兰、黄丽娥、叶建宗(已故)、陈宝武、林桂生、郑荣、陈燕玉(已故)、张天赐、宋美兰、黎明、许庆强(已故)、梁雅才、蒙润荣、韩瑛、刘天才(已故)、林金清、曾振明、麦枫、姚新光(已故)、徐淑芳、胡锦添、梁柱辉、陈天然(已故)、宋宝兰、谢庆心、黎玉兰、欧棋安(已故)、张翠华、高曼妤、张材光、刘雪华、谭潮涌、胡观英、余强、陈国珠、丰玉云、邓秀苍、沈玉冰、姚雅美、姚文情、陈新、陈达西、萧婉媚、谢康、谢满平、黄洁莹、胡泉隆、陈培乐、陈兆龙、吴燕琴、卓卉勤、叶桂娣、黄秋婉、刘惠谨、陈彼得。
备注:以上文字资料节录自“语范”。
1995 年 在新山工作时遇见彭质斐老先生进来店里复印些文件,攀谈后获赠一本 “广播生涯三十年”。 不觉间又快三十年了。书依然保存良好。
回复删除